2024年全国两会已正式开幕,在日前出炉的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中,“依法治国”“就业”“乡村振兴”“医疗”“高质量发展”“养老”“教育强国”“社区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教育”入选十大热词。
目前,针对全民关注的医疗健康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大量议案、提案和建议,在新兴的医疗健康科技领域,医疗信息化、医疗数据、医疗人工智能、智能康复等话题被频频提及。让我们来一起听听他们的声音。
1、医疗信息化
王岩表示,传统电子病历系统缺乏与专科业务深度结合的结构化数据,医院一般缺少临床科研所需的全流程诊疗数据。这些是当前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为此,王岩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以临床科研为牵引,强化信息系统与临床专科业务的结合。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改革传统电子病历结构。二是建设更高质量的全流程诊疗数据。在当前互联互通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可满足专科科研创新的连续性全流程诊疗数据闭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降低数据获取成本。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创造医疗数智技术研发、试验、应用的良好环境。建议在数据管理、隐私安全等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尝试在国家层面建立医疗数据流通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 姚建红: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数据要素×医疗健康”等创新模式为基层卫生体系智慧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着眼于新时代基层卫生改革发展需求,姚建红建议大力推动智慧基层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加快完善智慧基层卫生体系技术支撑。加快搭建一体化基层卫生服务数据中心。加快应用智慧基层卫生服务。加快智慧赋能基层医务人员。加快完善智慧基层卫生服务绩效管理。实现上述任务,必须加强组织保障。需推进部门、资源、政策间的统筹协调,建立智慧基层卫生服务推进机制。需抓实任务落实,制定符合实际、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智慧基层卫生服务评价机制。需严格执行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法规,建立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需积极鼓励试点,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以及条件成熟的机构先行先试,以点带面促进智慧基层卫生服务推广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 张俊杰:
张俊杰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医学影像“云胶片”应用的建议》,呼吁加快推进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5G的应用,医学影像“云胶片”在很多发达地区已经非常普遍了,但是在全国层面上还没有达到同质化,特别是不同医院间的相互认可、统一标准目前尚未达到全国层面上的水平。基于此,张俊杰呼吁,在医学影像“云胶片”的运用方面,第一,要做到相互认同,第二,要同质化,第三,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的保护。
2、医疗数据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金李:
金李建议,加大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建设力度,将数据交易所纳入国家数据交易场所体系布局规划。建议以应用为导向,行政力量和市场驱动双管齐下,加快推进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和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在智能制造、商贸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与国家相关部委加强数据社会化应用试点。
针对个人数据,金李表示,支持有条件地方率先开展个人数据账户授权试点,探索个人数据授权使用参与个人数据收益分配的落地机制。保护个人数据隐私,提高数据使用效率,促进数据共享和创新,为数据资源的协同开发运用建立良好的制度基础及基础设施。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梁廷波:
建立健全“三医”协同数字治理机制。围绕数据共享政策支撑、数据提供决策支撑、基于大数据开发智能应用等方面,由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数据共享进行研判分析,在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公共数据共享清单目录,出台数据共享支持政策。搭建国家医保医疗公共数据互通共享平台,把有关医保支付结算清算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就医人群流数据及时反馈给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适度向省、市、县卫生健康部门开放权限,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查阅、调用、对比、分析数据资源,支撑“三医”协同治理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梁廷波还建议统一构建国家ICD编码库,同时建立数据监测和问题反馈机制,定期发布统计分析报告,定期更新编码库,推动编码库的持续优化完善。
3、医疗人工智能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科主任 吴钟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科主任吴钟凯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已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这一心脏疾病建立了医疗数据库。但是光靠一个课题组建立数据库,还是太小。吴钟凯将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基于新型举国体制和组织的优势,建立一个可能是全世界最好最大的医疗数据库。他还将在两会上提出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发展和规范的建议。
他表示,期待自己的建议能在国家构建相关医疗数据库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并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医疗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助力。
4、智能康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 陈义汉:
陈义汉指出,解决目前康复医疗供需矛盾的关键,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实现智能康复医疗。
陈义汉以康复医疗机器人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其市场准入、临床使用和医保支付定价等环节尚未形成共识,严重限制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此,他建议加大对康复机器人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基金投入康复机器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给予相关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将部分优质康复机器人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对引入康复设备的医疗机构提供适当补贴和维护费用;落实康复机器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鼓励自主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 姚树坤:
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残疾人、意外事故受伤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中,需要康复治疗的约有1.3亿人。康复服务的可及性与康复医学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程度,也决定了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对此,姚树坤建议,强化智能精准康复,5G﹢居家康复、康养、医养和远程康复管理三位一体的康复体系建设。利用人工智能、5G技术与微型化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化评估、康复机器人,可使康复技术实现高效能、同质化,并大幅节省人力,实现远程康复指导、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从而提高康复效果和服务效率。姚树坤还建议,应组建智能康复专家指导委员会,可从相关社会团体或医疗机构选择专家;应制定智能精准康复软件、硬件及远程5G的技术规范,确保医养、康养、远程康复高质量实现;应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各省份选择具有对下级医院、社区卫生机构有带动引领作用同时具备深厚康复学科基础的三级甲等医院,开展智能精准康复推广应用基地试点。